26

地質作用

更新時間: 2007/12/21 上午 12:43:11

名詞解釋

1.風化作用:靜態的作用。

   (1).物理風化(機械風化 ):

        A.溫度變化:日夜溫差造成岩石的熱漲冷縮,產生了崩解作用。

        B.冰凍:水結冰,體積膨脹所致。

        C.釋壓:冰河或冰層所覆蓋的岩層承受冰層的壓力,當冰融化時,壓力驟降。

        D.植物的根:植物的根伸入岩石的裂縫逐漸粗大所致。。

   (2).化學風化:

        A.氧化:岩石中礦物與氧的化學反應,或是元素失去電子的化學反應。
                        經氧化作用,二價的亞鐵離子成為三價的鐵,產生赤鐵礦和褐鐵礦。
                        以橄欖石為例:
                     MgFeSiO4
+2H2O → Mg(OH)2+H2SiO3+FeO
                   
 
4FeO+3H2O +O2 2Fe2O3•3H2O

        B.碳酸鹽化:含二氧化碳的水將原來的礦物分解,生成碳酸鹽類。
                         
鎂橄欖石為例:
                                Mg2SiO4+4H2CO3 D Mg2+ +4HCO3+H4SiO4

        C.溶解:含二氧化碳的水對岩石的溶解。
                        石灰岩與大理岩溶解於碳酸溶液中。
                         CaCO3+H2CO3 D 2HCO3+Ca2+

        D.水合:水合作用是指礦物與水結合形成含水礦物。
                   
(1)赤鐵礦經水合作用變成褐鐵礦
                       
2Fe2O3+3H2O → 2Fe2O3•3H2O

                    (2)硬石膏(無水硫酸鈣)經水合作用變成石膏
                         CaSO4
+2H2O → CaSO4•2H2O

        E.水解:水解作用是指礦物加水分解而轉變成新的礦物。
                    正長石
經水解作用後即分解為高嶺土,同時析出石英和鉀。
                        2KAlSi3O8+H2O+2H+ Al2Si2O5(OH)4+4SiO2+2K+

        F.生物:低等生物中的地衣、菌類會產生有機酸而促使岩石分解。

2.侵蝕作用:動態的作用。

   (1).河流的侵蝕作用:
        A.河水:進行「溶蝕作用」。
        B.河流:(a)向下侵蝕:河谷加深,易形成「V型谷」。
                   (b)兩側侵蝕
:河谷加寬。
                        (c)向源侵蝕:河谷加長。

   (2).海水的侵蝕作用:海浪、潮流、海流。其中以海浪為最主要的營力。
                                        形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海拱」、「海柱」。

   (3).冰河的侵蝕作用:形成「冰斗」、「U型谷」以及條狀的刮痕

   (4).風的侵蝕作用:形成「風稜石」或「風磨石」、「三稜石」。

3.搬運作用

   (1).水流的搬運作用:溶解搬運、懸浮搬運、掃動搬運。

   (2).海水的搬運作用:波浪、洋流、冰山。

   (3).冰河、冰山的搬運作用:。

   (4).風的搬運作用:。

4.沈積作用:河流流速降低之後,岩石碎屑無力搬運而沈積下來。

   (1).水流的搬運作用:溶解搬運、懸浮搬運、掃動搬運。

   (2).海水的搬運作用:形成「沙灘」、「沙洲」、「潟湖」。

   (3).冰河的搬運作用:形成「冰磧石」。

   (4).風的搬運作用:沙漠中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恆春的「風吹沙」。

5.淘選作用:依不同的流速,將一定大小、形狀或重量的顆粒分離,使顆粒趨向均勻化之 作用。

6.淘選度:沈積物顆粒粗細的均勻程度。沈積物顆粒粗細不一,顯示淘選度很差或很低。

7.層理:沈積物常形成層狀結構,稱之為「層理」。

8.節理:岩石受力破裂,且破裂面兩側的岩石未曾發生明顯的相對移動。

9.解理:礦物受力作用時,容易平行某一晶面方向破裂,此特性稱為「 解理」。

10.侵蝕基準面:湖泊、水庫的水平面。

11.最終侵蝕基準面:海平面。

12.河流侵蝕作用以發生在侵蝕基準面以上的陸地;基準面以下,則以沈積作用為主。

13.土壤:地表岩石風化而成的疏鬆層,富含空氣、水分和腐植質,且有微生物活躍其中,
                 其生成受自然環境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