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板塊

更新時間: 2006/04/26 下午 07:57:56
重點

1.早在十九世紀中期,法國學者已經提出「大陸漂移」的觀念。

2.二十世紀初,德國韋格納,依據大陸形狀古代冰川化石的分布等證據,
   認為全球各大陸在兩億多年前是連成一體的,他稱之為「盤古大陸」。
   後來大陸分裂,才呈現如今的地理位置。

3.南美洲的東岸與非洲的西岸形狀十分吻合。

4.二十世紀中期科學家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內容是說明有新的海洋地殼不斷生成而使
   海底擴張。首先在大西洋洋底的中央,發現有一條陡峭、高大且連綿幾千公里的山脈,故定名
   為「中洋脊」。中洋脊的頂部有狹長的裂谷。地下岩漿由此湧出凝固,形成新的  海洋地殼
   並不斷向兩側推擠,迫使裂谷兩側較老的海洋地殼遠離中洋脊,這樣海底就逐漸擴大。

5.岩石圈是由大大小小許多板塊拼湊而成的。

6.板塊構造學說主要概念是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板塊隨著軟流圈熱對流而運動。

7.張裂性交界地帶:在各大洋的中洋脊及大陸上的裂谷地區。岩石受力係以張力為主,
                                   因此發生的斷層,是以正斷層平移斷層為主;褶皺及變質作用都不強烈。
                                   著名的地區有:冰島。它是大西洋的中洋脊延伸到海面以上形成的陸地。

8.聚合性交界地帶 (或隱沒帶):兩板塊互相擠壓,一板塊沒入另一板塊下方之處。
                                   隱沒帶易形成海溝、褶皺山脈、或島嶼。隱沒帶上分布有淺、中、深源地震。
                                   著名的地區有:台灣、喜馬拉雅山。
                                   此處的地質作用有:
                                   A.火成運動:海洋地殼隱沒入大陸地殼,地殼沒入地函而受熱熔融形成岩漿,
                                                           岩漿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岩,若在地下冷卻則成為深成岩
                                   B.地殼變動:隱沒帶的岩石受持續的擠壓作用,岩石常發生複雜的褶皺作用。
                                                           斷層則以逆斷層為主。
                                   C.造山運動:兩板塊相推擠,使板塊邊緣物質撓曲而推高,形成大的山脈。
                                                           例如:喜馬拉雅山,此種推擠仍在繼續進行。

9.錯動性交界地帶:兩個板塊近乎水平的平行錯移時所形成。
                                   陸地上的錯動性板塊交界處比在中洋脊少見。
                                   著名的地區有:美國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長度約有一千多公里。

10.地質時代的畫分主要依據則是「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