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環保

更新時間: 2008/03/27 下午 07:35:29
標題
延伸閱讀

抗暖化》氣候異常 大旱滅了大唐?                        【本報記者郭錦萍、朱淑娟】 2007/12/19

德國學者認為,是長期的異常天候把唐朝搞垮的,不過大陸學者卻不這麼認為。圖中的唐玄宗是史學家公認造成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圖/取自網路)

近來學者不斷警告,氣候暖化可能帶來各國不同程度的災難,其中德國學者登在著名期刊「自然」上的研究報告指稱,長期乾旱等天候因素導致唐朝滅亡。

德學者 推估古代氣候

此研究是德國波茨坦氣象中心及中國研究員合作,從廣東湛江湖泊沉積岩岩心樣本,測量鈦元素含量及磁性,推估古代氣候。

學者說,正常情況下,中國的冬季季風期和夏季季風期交替,在夏季多降雨,冬季相對少雨。

但研究發現,在近1.5萬年間,中國曾出現3次冬季季風過強、夏季過弱的異常現象,而且每次都導致一段異常寒冷的時期,其中前兩次出現在最近一次的冰河期,最後一次出現在西元700年至900年間,約與唐朝同期。

榖物歉收 激起農民起義

研究顯示,約從西元750年之後,出現數次3年成一周期的長期乾旱,整個異常期持續了一百五十年,學者推論因連年乾旱造成榖物歉收,激起農民起義,最後導致唐朝在公元907年滅亡。

學者說,在同一時期,中美洲的馬雅文明也走向滅亡,極可能也是同一天候因素造成。

唐朝始於西元618年,907年結束。馬雅文化大約是從西元前1800年,在西元1000年左右消失。

中國學者:推估有出入

不過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的氣象專家並不認同德國學者的推論。

理由是,根據針對1470到1979年這近500年的氣候分析發現,寒冬往往對應於夏季多雨,而不是乾旱。從古籍紀錄來看,唐朝後期冬季風強時的嚴重寒冷事件如春秋霜凍、大雪嚴寒、蘇北海岸結冰等發生的年份相應的夏季大致是多雨的。

中國學者認為,德國人的「唐朝後期長期乾旱和夏季少雨」結論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況。根據歷史記錄,公元711到771年是多雨時段,771到819年相對乾旱期,公元810年後又進入一個相對多雨時期。唐朝滅亡的907年,正處一個相對多雨期。

多戰亂 滅國難歸咎單因

中國的氣象專家認為,氣候因素與人類文明進程的確有著重要的關聯,德國研究人員從岩芯推論出的氣候用於華南還算合理,但要用來推估中國大範圍長期乾旱,則依據不足;而且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和後來一連串的戰亂,對唐的國力大為耗損,唐朝的滅亡原因很複雜,不是單純因氣候變化造成。

【2007-12-19/聯合報】          回標題

 

環保車》這車神氣 免燃料無汙染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 2008/02/20

印度即將生產空氣車,圖為業者當年展示的原型車。(圖/取自網路)
今年夏天,印度將生產一種小車,神奇的是,這輛車不用靠汽油,靠空氣就能動,既乾淨,又環保。

壓縮空氣引擎技術已經發展多年,只是一直到最近因全球油價狂漲,才有業者將之商品化,並準備大量生產。

十九世紀法國科幻小說家Jules Verne就曾描寫過以空氣為動力的汽車,奔馳在20世紀巴黎的街道上。2002年10月巴黎國際汽車展上,果然出現了用壓縮空氣推動引擎的小型汽車,稱為City Cat。今年初,印度最大車廠「塔塔汽車」決定投資生產壓縮空氣汽車。

壓縮空氣 釋放產生動力

壓縮空氣引擎是由法國設計師蓋.尼可拉 (Guy Negre)研發設計的,只聽到「唭」的一聲,車子就發動了,從排煙管裡排出的不是會廢氣,而是一般的空氣。

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副教授吳浴沂說,壓縮空氣車的原理很簡單,現在汽車引擎產生動力的原理是靠著空氣的壓縮與燃燒後的膨脹推動活塞;空氣引擎則是在汽車外先把空氣壓縮,再放到車裡,因為釋放空氣時會膨脹產生壓力,利用壓力推動汽缸裡的活塞做功,不需要燃燒,就不會排放有害的氣體,不會造成汙染。

他指出,壓縮空氣的技術非常簡單,空氣用完了,就到加氣站加氣,或在家中利用壓縮機充氣就行了。

圖為空氣車注入壓縮空氣的洞口。(圖/取自網路)
 車子配備 夠硬才不怕爆

吳浴沂說,壓縮空氣壓力很大,因此車裡配備的儲存裝置強度要夠,必須是金屬或是碳纖維材質,材料安全係數要高,才不會造成爆炸。

 他說,一般內燃機會有熱傳、廢熱等損失,車子高速行駛時效率高,但怠速時效率就低,熱損可達三分之一。壓縮空氣車因為先把空氣壓縮好了,就不會有這些損耗。

根據開發壓縮空氣車MDI公司的資料,儲存空氣的是玻璃纖維,發生車禍或意外,氣瓶會沿直線裂開,排出空氣,無爆炸之虞。充滿氣後以時速50公里可以行駛300公里,若時速100公里,則只能走100公里。

這麼簡單、無汙染,只要空氣就能開動的汽車,在油價節節高升的現在,真是個完美、環保又經濟的交通運輸工具,但這不代表壓縮空氣車沒有缺點。

吳浴沂說,根據國外的測試數據來看,氣瓶中裝300大氣壓的壓縮空氣300公升,可以行駛的距離相當於一般汽車7公升汽油可以走的距離,若以一公升走10公里來算,大概就是70公里。

速度漸慢 適合短程行駛

他指出,壓縮空氣車在充滿氣的狀況下,可能很有力,但隨著氣體排出,速度漸漸就會慢下來。壓縮空氣車速度有限,高速的話開不遠,所以較適合做為都會區裡的通勤車。尤其都會區裡需要減低排放,使用壓縮空氣車做為短程運輸工具,是環保經濟的選擇。

但壓縮空氣車若要增加速度和行駛距離,就要更大的空氣儲存裝置,很占空間,車子也會變重、不夠力,所以也只適合小車使用,從這些條件看,台灣很適合發展壓縮空氣機車。

不過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鄭榮和提醒,壓縮空氣其實是另一種能量的轉換,壓縮空氣需要很大的能量,需要利用到其他的能源才能發電,到最後還是得燃煤、燃油來產生壓縮空氣的電力,因此還是要從源頭尋找更進步的替代能源。

【2008-02-20/聯合報】